玻璃鋼風機罩的發展歷程
玻璃鋼風機罩是多種復合材料中的一種。玻璃鋼是玻璃纖維增強塑料的俗稱,是目前技術比較成熟且應用的一類復合材料。玻璃鋼于1932年在出現,1940年以手糊成型制成了玻璃纖維增強聚酯的飛機的雷達罩,其后不久,萊特空軍發展設計制造了一架以玻璃鋼為機身和機翼的飛機,并于1944年3月在萊特一帕特空軍基地試飛成功。從此纖維增強復合材料開始受到軍界和工程界的注意。two次世界大戰以后這種材料迅速擴展到民用,風靡一時,發展很快,1946年纖維纏繞成型技術在出現,為纖維纏繞壓力容器的制造提供了技術貯備。1949年研究成功玻璃纖維預混料并制出了表面光潔,尺寸、形狀準確的玻璃鋼模壓件。
1950年真空袋和壓力袋成型工藝研究成功,并制成直升機的螺旋漿。60年代在利用纖維纏繞技術,制造出北極星、土星等大型固體火箭發動機的殼體,為航天技術開辟了輕質高強結構的途徑。在此期間,玻璃纖維-聚酯樹脂噴射成型技術了應用,使手糊工藝的質量和生產效率大為提高。1961年,片狀模塑料(簡稱SMC)在問世,利用這種技術可制出大幅面表面光潔,尺寸、形狀穩定的制品,如汽車、船的殼體以及衛生潔具等大型制作,從而更擴大了玻璃鋼的應用領域。1963年前后在美、法、日等國先后開發了高產量、大幅寬、連續生產的玻璃鋼板材生產線,使玻璃鋼制品形成了規模化生產。拉擠成型工藝的研究始于50年代,60年代中期實現了連續化生產,在70年代拉擠技術又有了重大的突破,近年來發展更快。除圓棒狀制品外,還能生產管、箱形、槽形、工字形等復雜截面的型材,并帶有環向纏繞纖維以增加型材的側向強度。在70年代樹脂反應注射成型(簡稱RIM)和增強樹脂反應注射成型(簡稱RRIM)兩種成型技術研究成功,進一步了手糊工藝,使產品兩面光潔,現已大量用于衛生潔具和汽車的零件生產。1972年PPG公司研究成功熱塑性片狀模型料成型技術,1975年投入生產。這種玻璃鋼的特點改變了熱固性基體復合材料生產周期長、廢料不能回收的問題,并能充分利用塑料加工的技術和設備,因而發展快。制造管狀構件的工藝除纏繞成型外,80年代又發展了離心澆鑄成型法,曾使用這種工藝生產10m長的復合材料電線桿、大口徑受外壓的管道等。從上述可知,新生產工藝的不斷出現推動著玻璃鋼工業的發展。
進入20世紀70年代,對玻璃鋼的研究改變了僅僅采用玻璃纖維增強樹脂的局面,人們一方面不斷開辟玻纖—樹脂復合材料的新用途,同時也發現,這類復合材料的比剛度、比強度不夠理想,滿足不了對重量敏感,強度和剛度要求很高的技術要求,因而開發了一批如碳纖維、碳化硅纖維、氧化鋁纖維、硼纖維、芳綸纖維、高密度聚乙烯纖維等高性能增強材料,并使用高性能樹脂、金屬與陶瓷為基體,制成先進復合材料(簡稱ACM)。這種先進復合材料具有比玻璃纖維復合材料的性能,是用于飛機、火箭、衛星、飛船等航空航天飛行器的理想材料。
在飛機上培育的碳纖維技術的應用逐漸擴大到體育用品(網球拍、高爾夫桿、釣魚桿、比賽用汽車、比賽用快艇等)、由于地震而引進的道路或橋梁的修建。碳纖維增強塑料需求量逐年增長,目前世界上碳纖維的需求量大約在4萬噸左右。現在,研究開發汽車、高速鐵路車輛、舟船、風力發電機、高速轉動的制紙機、機器人、高層建筑、大橋、開采深海石油等方向的應用取得了進步。,在地球方面解決的一個問題是如何防止地球環境的惡化。人口的增長和產業的發展,化學燃料的使用量的增大,這些都導致空氣中的二氧化碳的含量增高及氣溫上升,為了地利用石油、煤炭、天燃氣,需要移動的器械輕量化。玻璃鋼/復合材料可以使重量變輕,高性能玻璃鋼/復合材料的應用將越來越廣泛。